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163章 另一种改变

因为减免税赋的关系,下坝村沉闷的氛围总算轻松了一些,大人们的神情不再苦大仇深,也不再每日每夜得待在田地里头紧锣密鼓得安排种大豆。

这不,棉花商人到下坝村的时候,许多村民都有心思围观了。

因为天气原因,薛家五亩棉花田只共产出四百二十五斤净棉花,没有马宝珠之前提过的亩产一百多斤那么高。

但,也应该歉收的关系,今年棉花商人的报价高了些许,当他们喊出“净棉花一斤六十五文”的价格时,着实震撼住了在场的村民。

他们田地上的出息,都是几文钱一斤的粮食,拍马也赶不上棉花这种高价。

这样鲜明的对比,令不少人的心思浮动起来。

等到棉花商人收了棉花离开后,好些个村民,都围着郑晴琅一家打探种棉花的点滴,还有部分村民,不约而同得找到了村长,请求他作为说客,问问薛家这边能不能教大家种棉花。

村长没去凑薛家卖棉花的那个热闹,但是听闻薛家五亩旱地就有二十七两多的出息,也不由得思忖开来。

今年秋收时,他家雇佣了光明村的赵大荣等人做短工,闲时坐下来,听他们聊起村里改种粳稻从而获得高利的事情。

当时,他就模糊有些想法了,下坝村是不是也可以改种其他更高利润的作物呢?

这段时间,他也一直在思考一件事。

他们的祖宗背井离乡,跨越千山万水,来到滇中这个地方,难道就是为了重复之前受穷的日子吗?

肯定不是呀!

但是,村里单靠种植籼稻过活,怎么可能摆脱贫困?是时候做出改变了,否则,下坝村往后的子子孙孙,恐怕依旧得辛苦劳作一生,却还是吃不饱。

所以,当郑晴琅提出一年两收的稻豆轮作模式时,他没有抗拒这种改变,并且积极促进村民们投入到这种试验当中。

这会儿,被这些村民一提醒,他猛然意识到,另外一种可行的改变就在眼前,只是不知道薛家那边愿不愿意帮助大家?

当晚,村长带着忐忑和期望,一人来到了薛家。

进了堂屋后,见到郑晴琅和薛满山一家都在,他便开门见山说话了。

“听说你家今天卖棉花,价格不错,好多人找到我这边,也想种棉花,托我问问,你家愿不愿意教大家。”

其实,若是将种棉花换成种籼稻或其他普通蔬果,放在平时,大家都是乐意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